一、旅行社的發展歷史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簡介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中國康輝旅行社總社)創建于1984年,歷經二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大型旅行社集團企業之一,是北京“首旅集團”旗下專業化旅行社集團公司,總部設在北京。
康輝旅游集團以振興和發展中國民族旅游業、服務于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己任,大力實施“網絡化”、“規?;?、“品牌化”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國內成網”的營銷、接待體系建設,目前已在全國設有100多家以資本為紐帶的子公司。日臻完善的網絡化營銷、接待體系和垂直管理模式在旅行社行業已形成獨特的綜合優勢。遍及海內外的業務協作體系以及由近萬名員工組成的優秀團隊具備為國內外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實力。2006年“康輝旅游”連續第三次入選世界品牌實驗室評選的“中國最具品牌價值的500家企業”名錄;截止2005年,在國家旅游局評定的“全國旅行社百強企業”年度綜合業績排名中,康輝旅游集團繼續位列三甲。在中國旅 *** 業和國內外旅游大眾的影響力日益顯現。
中國康輝旅行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特許的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組團社,經營范圍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國內旅游及會獎商務、差旅管理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務。
成為行業領先的大型旅游運營商是“康輝旅游集團”的企業愿景,讓合作者放心,讓旅游者滿意是“康輝旅游集團”的經營理念?!翱递x集團”將依托業界同仁及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支持,銳意進取、勵志圖新,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
二、我國旅行社產生的歷史背景一、1949年以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產生與發展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進入早期資本主義化進程,交通運輸業和新式旅館等設施也隨之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條件。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出于各類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動,客觀上需要專門的旅行機構為其提供服務,我國近代旅行社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當時的中國已有幾家“洋商”開辦的旅行服務機構,包括英國的通濟隆、美國的運通公司等,專門為“洋人”和少數上層社會華人服務,缺少專門為中國普通民眾服務的民族資本旅行社。愛國民族資本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始人陳光甫先生因在外資旅行代理機構購買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創辦一家中國人自己的旅行服務機構。除了愛國和維護民族尊嚴之外,陳光甫創辦旅行社的目的還在于讓“國人及各國人士了解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勝古跡”、“輔助工商”和“服務社會”。1923年8月15日,我國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與銀行分立,改組為中國旅行社,成為獨立的旅行商業機構。其經營范圍從1923年旅行部設立之初的代售國內外火車、輪船客票及旅行咨詢,逐步擴大到車站、碼頭接送和轉送、行李提取和代運、發行旅行支票、為國人辦理出國及留學事宜,以及觀光游覽等業務,還創辦了深具影響力的旅游刊物《旅行雜志》。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旅行社在客運服務的基礎上又開辟了貨運服務和招待所業務,分、支社增加到49處,形成了覆蓋全國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務網絡。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旅行社在自身資產和業務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本著愛國和服務社會的經營宗旨,將協助民眾戰時流動和物資轉移作為其主要職能??箲鸾Y束后,中國旅行社的業務雖然一度有所恢復,可隨著國內戰爭的推進,旅行社的經營最終未能完全恢復。上海解放后,陳光甫離開內地去了香港,中國旅行社的重心也隨之轉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國旅行社為名向香港英國當局申請注冊,后發展成為香港中旅集團公司。
中國旅行社的產生和發展,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類似的旅游組織,但均規模較小,且適逢亂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大影響,大多在戰亂中消亡了。只有中國旅行社作為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思想,為我國旅行社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二、1949—1978年:行政事業導向的中國旅行社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迎接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我國在 *** 主導下設立了中國旅行社和中國國際旅行社兩大旅行社系統,負責組織相應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廈門中國旅行社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廈門和泉州華僑服務社成立。隨著華僑來訪人數的增加,廣東、天津、杭州等地的華僑旅行社也相繼成立。1957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華僑旅行服務社總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確其主要任務是為華僑等回國探親、訪友、參觀、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務。1963年,國務院又將港澳同胞納入華僑服務社接待范疇。1974年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旅行社成立,與華僑旅行社合署辦公,統稱中國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國國際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訪華外賓的食住行游等事務,發售國際鐵路聯運客票。之后,在直轄市、省會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國境口岸陸續設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國外自費來華者接待工作和加強國際旅行社工作的通知》,決定將中國國際旅行社劃歸國務院直屬,由國務院外事辦公室領導,各地分、支社歸當地省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且必須接受中國國際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賓的任務,并在接待業務上接受指導。1964年3月17日, *** 中央決定,改組和擴大中國國際旅行社為旅游事業管理局,負責對外國自費旅行者在華旅行游覽的管理工作,領導各有關地區的國際旅行社和直屬服務機構的業務,并在7月22日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第124次會議上,批準設立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直屬國務院領導,對外仍保留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名稱,局、社合署辦公。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局本部機構,經國務院確定為行政單位。
這一階段旅行社業的發展,是典型的 *** 主導下的行政事業導向,具體體現在:第一,旅行社的經營業務核心是進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濃厚,主要任務是“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擴大政治影響,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為國家吸收自由外匯”;第二,旅行社不僅僅是事業單位(對外可稱為企業單位),還是 *** 機構,行使著行政管理職能,呈現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狀態。
三、世界旅游組織所經歷的歷史是怎樣的世界旅游組織可以說是歷史悠久,如果非要追溯的話,早在1898 年就出現了旅游協會國際聯盟。
這個聯盟在1919年改了名字,成為了 國際旅游同盟,一直到六年之后,在1925年的5月4日到9日,各個 國家在荷蘭召開了官方的國際旅游協會大會。九年后,也是在荷蘭的 這個地方,國際官方旅游宣傳組織聯盟成立了,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宣 傳促進國際旅游而成立的。
在巴黎,1947年人們召開了第二屆國家旅 游組織的國際會議,在會上一致同意,決定建立起正式的官方旅游組 織國際聯盟,作為聯合國的一個附屬機構存在。后來,總部不斷地搬遷, 從倫敦遷至日內瓦,再到馬德里,世界旅游組織的名字也變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它在 *** 間促進旅游領域不斷進步的重要作用,以及這 個組織重要的影響力。
四、我國旅行社產生的歷史背景一、1949年以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產生與發展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進入早期資本主義化進程,交通運輸業和新式旅館等設施也隨之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條件。
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出于各類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動,客觀上需要專門的旅行機構為其提供服務,我國近代旅行社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當時的中國已有幾家“洋商”開辦的旅行服務機構,包括英國的通濟隆、美國的運通公司等,專門為“洋人”和少數上層社會華人服務,缺少專門為中國普通民眾服務的民族資本旅行社。
愛國民族資本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始人陳光甫先生因在外資旅行代理機構購買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創辦一家中國人自己的旅行服務機構。除了愛國和維護民族尊嚴之外,陳光甫創辦旅行社的目的還在于讓“國人及各國人士了解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勝古跡”、“輔助工商”和“服務社會”。
1923年8月15日,我國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與銀行分立,改組為中國旅行社,成為獨立的旅行商業機構。
其經營范圍從1923年旅行部設立之初的代售國內外火車、輪船客票及旅行咨詢,逐步擴大到車站、碼頭接送和轉送、行李提取和代運、發行旅行支票、為國人辦理出國及留學事宜,以及觀光游覽等業務,還創辦了深具影響力的旅游刊物《旅行雜志》。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旅行社在客運服務的基礎上又開辟了貨運服務和招待所業務,分、支社增加到49處,形成了覆蓋全國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務網絡。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旅行社在自身資產和業務遭受巨大損失的同時,本著愛國和服務社會的經營宗旨,將協助民眾戰時流動和物資轉移作為其主要職能??箲鸾Y束后,中國旅行社的業務雖然一度有所恢復,可隨著國內戰爭的推進,旅行社的經營最終未能完全恢復。
上海解放后,陳光甫離開內地去了香港,中國旅行社的重心也隨之轉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國旅行社為名向香港英國當局申請注冊,后發展成為香港中旅集團公司。
中國旅行社的產生和發展,對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繼出現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類似的旅游組織,但均規模較小,且適逢亂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大影響,大多在戰亂中消亡了。只有中國旅行社作為我國近代旅行社業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思想,為我國旅行社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二、1949—1978年:行政事業導向的中國旅行社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迎接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我國在 *** 主導下設立了中國旅行社和中國國際旅行社兩大旅行社系統,負責組織相應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廈門中國旅行社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旅行社。
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廈門和泉州華僑服務社成立。隨著華僑來訪人數的增加,廣東、天津、杭州等地的華僑旅行社也相繼成立。
1957年4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華僑旅行服務社總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確其主要任務是為華僑等回國探親、訪友、參觀、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務。1963年,國務院又將港澳同胞納入華僑服務社接待范疇。
1974年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旅行社成立,與華僑旅行社合署辦公,統稱中國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國國際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訪華外賓的食住行游等事務,發售國際鐵路聯運客票。
之后,在直轄市、省會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國境口岸陸續設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國外自費來華者接待工作和加強國際旅行社工作的通知》,決定將中國國際旅行社劃歸國務院直屬,由國務院外事辦公室領導,各地分、支社歸當地省市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且必須接受中國國際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賓的任務,并在接待業務上接受指導。
1964年3月17日, *** 中央決定,改組和擴大中國國際旅行社為旅游事業管理局,負責對外國自費旅行者在華旅行游覽的管理工作,領導各有關地區的國際旅行社和直屬服務機構的業務,并在7月22日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第124次會議上,批準設立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直屬國務院領導,對外仍保留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名稱,局、社合署辦公。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局本部機構,經國務院確定為行政單位。
這一階段旅行社業的發展,是典型的 *** 主導下的行政事業導向,具體體現在:第一,旅行社的經營業務核心是進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濃厚,主要任務是“宣傳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擴大政治影響,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為國家吸收自由外匯”;第二,旅行社不僅僅是事業單位(對外可稱為企業單位),還是 *** 機構,行使著行政管理職能,呈現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狀態。
五、新中國旅行社的發展歷程1954年4月15日,中國旅行社北京分社成立。
直到1979年,我國只有國旅(接待外國旅游者)和中旅(接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兩個旅行社系統。
1980年6月,中國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國、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國務院對我國旅行社進行體制改革:一,打破壟斷;二,由行政或事業單位該為企業。
截至2002年底統計,全國有國際旅行社1358家,國內旅行社10257家,共計11615家。
論文都能賣錢了啊, 要原因還是研究過程啊,再者是幾個有標志性的事件? ,旅行社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旅行社的市場化進程是在國家總體改革方針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革日益深入,而沒有先例可循,勢必導致改革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改革中出現的大多數問題,根本原因在于認識比較模糊,對一些問題的出現準備不足.比如,在80年代中后期,國有大中型制造企業為了激發職工的積極性,采用了部門承包等手段,旅行社業是新興的行業,不存在職工生產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但是,也參加到"改革"的行列中來,搞部門承包,結果出現了一大批個人經營,掛靠經營的旅行社,導致旅游產品質量急劇下降,旅游市場秩序混亂.但是,這些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最終都得到了澄清和解決.就目前來看,我國旅行社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第一,產權制度和企業機制落后.從總體上看,迄今我國旅行社真正完成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較少,大部分還是傳統的獨資企業和翻牌公司,還有一部分是名為國有,集體或公司制企業,實際則是個體或私人合伙企業.這些企業多數內部機制落后,經營管理手段單一,產權關系及責,權,利劃分不明確,管理制度不科學,不健全或不落實. 第二,網絡化,集團化程度比較低.目前的狀況是,真正意義上的旅行社網絡和集團在總體上還比較少,大部分旅行社沒有形成或加入網絡,仍在各自為戰,業務操作仍處于臨時,簡單協作階段,業務伙伴關系不穩定;已經建立的旅行社聯合體和集團,要么規模還比較小,要么是聯系不緊密,不穩定,集團內部機制比較落后,行政色彩較濃,真正以資產紐帶緊密聯系的全國性,區域性旅行社網絡和集團還很少見. 第三,絕大部分旅行社規模,實力,業績一般.從近兩年年檢情況看,占全國國際旅行社企業數量不足1/10的百強國際旅行社,其外聯,接待等業務經營量占到總量的50%~80%;國內旅行社百強僅占企業總數的不足2%,其業務經營量則均占10%以上.這足以說明大多數旅行社的規模,實力和業績有限,也昭示了作為行業排頭兵的百強旅行社增強實力,擴大規模,形成網絡,建立集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實力強大的旅行社建立網絡,吸收成員的空間非常廣闊. 第四,從總體上看,旅行社的產品和市場開發能力,組織接待能力和質量保障能力較弱.從近年的年檢和統計資料看,我國國內旅游發展迅速,但通過旅行社組織和接待的僅占百分之幾.
六、我是初學旅游的,很想知道旅游的發展史及世界旅游史該如何劃分旅游概論教學基本要求(36課時)一、課程性質和任務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
其主要任務是:通過介紹旅行和旅游現象的產生、發展及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構成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的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旅游活動的基本規律,為理解我國的旅游方針、政策和發展旅游事業服務。 二、課程教學目標(一) 知識教學目標1。
了解旅游的產生和發展。2。
理解旅游及旅游業的基本概念。3。
理解旅游市場的概念、分布及特點。 4。
掌握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的構成。5。
掌握生態旅游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 能力培養目標培養良好的旅游從業意識,對旅游市場的開拓精神和競爭意識。
(三) 思想教育目標1。 使學生初步了解旅游業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激發學生對旅游事業的熱愛和愛國熱情。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旅游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一) 旅游概述教學內容1。 旅游的概念:定義;旅行與旅游的區別;內容。
2。 旅游的特點:廣泛性;綜合性;參與性;季節性。
3。 旅游的屬性:本質屬性;社會屬性。
4。 旅游的類型:根據不同標準進行劃分。
5。 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組織;我國旅游組織。
教學要求1。 了解旅游的屬性、旅游組織。
2。 理解旅游的定義和內容。
3。 理解旅游的特點。
4。 掌握旅游的類型。
(二) 旅游簡史教學內容1。 世界旅游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2。 中國旅游簡史:古代;近代;現代。
教學要求1。 了解世界旅游歷史發展的概況和各時期旅游的特點。
2。 了解中國旅游歷史的沿革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聯系。
3。 理解世界現代旅游迅速發展的原因。
4。 理解我國近代旅游的特點。
5。 掌握我國發展現代旅游業的方針。
(三) 旅游活動的基本要素教學內容1。 旅游者:概念;必備條件;類型;基本要求。
2。 旅游資源:概念;特點;類型;主題公園;開發與保護。
3。 旅游業:概念;性質;特點;地位;作用。
教學要求1。 了解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2。 理解旅游資源的類型、旅游業的特點和作用。
3。 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備條件和基本要求。
4。 掌握旅游資源的概念。
5。 掌握旅游業的概念。
(四) 旅游業的構成教學內容1。 旅行社:概念;類型;作用;職能和業務、質量保證。
2。 旅游交通:概述;作用;類型;旅游者的選擇。
3。 旅游飯店:概述;類型;等級;旅游者的要求。
4。 旅游景區(點):概述;等級;旅游者的要求。
5。 旅游商場:作用;類型。
6。 旅游娛樂:概念;作用;現代旅游娛樂方式及設施。
7。 旅游會展業:概念;作用。
教學要求1。 了解旅游商場的作用。
2。 了解旅游娛樂的作用。
3。 理解旅行社質量保證。
4。 理解旅游者對旅游飯店的基本要求。
5。 理解旅游景區(點)的概述和等級情況。
6。 掌握旅行社的基本概念、類型、職能和業務。
7。 掌握旅游飯店的等級和類型。
8。 掌握旅游交通、旅游商場和旅游娛樂的類型。
9。 掌握旅游會展業的作用。
(五) 旅游市場教學內容1。 旅游市場的概述:概念;形成的條件;旅游者流動規律。
2。 旅游市場的劃分:概念;標準。
3。 我國的旅游市場:入境旅游市場;國內旅游市場;出境旅游市場。
教學要求1。 了解旅游者流動規律。
2。 理解旅游市場的概念。
3。 掌握旅游市場形成的條件、旅游市場的劃分。
4。 掌握我國客源市場的分布和特征。
(六)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教學內容1。 生態旅游的定位:生態旅游的概念;對生態旅游的認識。
2。 國際比較與生態環境游:生態的區分;中外生態現狀比較;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旅游可持續發展:完整的產品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新型的綠色體系。
教學要求1。 了解生態的分類。
2。 理解生態環境游的意義。
3。 掌握生態旅游的概念。
4。 掌握旅游可持續發展概念。
(七) 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教學內容1。 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適;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和文化化;流向繼續向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轉移。
2。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促進協調的區域發展;完成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創國際化發展模式;大中華旅游圈的興起;假日旅游。
教學要求1。 了解世界旅游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2。 掌握我國旅游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前景。
四、學時分配建議序 號 課 程 內 容 課 時 分 配1 旅游概述 42 旅游簡史 33 旅游活動的基本要素 84 旅游業的構成 85 旅游市場 46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 37 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2機 動 4合 計 36。